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数据显示,世界上每年因肺癌死亡的病例多过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肠癌病例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癌症第一杀手”。专家指出,肺癌死亡率高,与多数发现时已是晚期密切相关。但其实,只要早发现、早根治,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九成以上。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该院院长何健行教授带领的团队不断探索,将3D打印、电磁导航、荧光标识和无管手术、快速康复等多项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广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使早期肺癌的微创根治手术越来越快、准、稳,大大降低了患者所受的创伤,患者术后6小时后就可下床活动,一天后就能达到出院标准。
领先技术护航 早期肺癌根治更快准稳
专家介绍,肺癌死亡率高与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届晚期密切相关。其实,只要早发现并及早手术根治,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九成以上。
但很多患者跟陈姨一样感到困惑:早期有的单发病灶小似“米粒”,从CT上观察,只是肺里的一个“小白点”,怎么才能精准地将它切除,同时又不伤及太多的“无辜”肺组织呢?换句话说,怎么将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
“其实,有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可以使手术定位更精准,让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以陈姨为例,一一详解目前他所在的该院团队应用到肺癌根治临床手术中的多项领先技术——
3D打印肺模帮助精准定位
提起3D打印,很多人并不陌生。而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在骨科、心血管、眼科、创伤科等临床应用正在逐渐增多。不过,人体的肺脏涉及众多血管和支气管,对3D打印重建技术的要求更高,也正因此,能将其顺利应用于肺癌根治术的医疗机构并不多见。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创伤,何建行教授团队术前探索用3D打印辅助技术,用陈姨CT扫描的数据,为她“量身定做”了一款1∶1的透明彩色肺叶模型(如图1所示),并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了肺叶中的几个肺段。
术前,何建行教授团队在这个彩色肺模上清晰地标注出陈姨查出小结节的位置,让手术医生对需要切除的病灶更了然于胸。医生们参照这个肺模进行术前规划,优化个体化手术方案,进一步提高手术切除的精准度。
电磁导航锁定病灶 荧光标识一目了然
按传统的肺癌微创根治术的做法,为了更精准地定位,胸外科医生一般在手术正式开始前会提前一天为患者做穿刺定位以锁定“靶区”——即将被切除的病灶。
众所周知,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操作。另外,为了标识好手术时要切除的病灶,以往医生需要在CT引导下将定位胶水注入靶区附近,或者在靶区埋下一个金属钩,可能会有过敏或异物存留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前前后后要接受3次CT扫描而不得不连续“吃射线”,容易因此产生焦虑甚至是恐惧心理。
“有了3D肺模,手术医生好比多了一张‘立体地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电磁导航技术就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患者的病灶。”李树本解释说。医生将纤支镜伸入患者肺部,借助电磁导航系统,纤支镜前端的导丝探头就自动规划出一条路径,指向病变靶区。
“这时候,医生拿着纤支镜,就好像在开着一辆车,对照着彩色的‘3D地图’,用电磁导航系统作指引,很快便可以抵达病灶区域。”李树本说,患者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肺叶有病灶都可以用这种技术逐一锁定,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术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还可以让患者少吃射线、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
锁定了需切除的病灶后,医生在手术中又使用荧光剂对病灶所在的肺组织进行标识。用荧光剂作标识,不影响病灶切下来后的病理切片制作,而手术中只要用荧光胸腔镜一扫,标识好的靶区就会显现出荧光色,该切哪里、保留哪里就更一目了然了。
无管化手术帮助快速康复
电磁导航锁定靶区、荧光剂标识出病灶,一步步的铺垫做完了,接下来就是手术切除了。
如果是在20多年前,传统的大切口肺癌手术要在病人胸部切开一个二三十厘米的大口子,有时甚至还得卸掉一两根肋骨。而人体的胸腔中除了有肺脏,还有心脏、大血管等,手术中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病人除了要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还要插导尿管、留置胸腔引流管……身上插着各种管,经历过胸腔手术后,病人往往元气大伤、恢复缓慢,并发症也不少见。这也是很多人提起胸腔手术就心有余悸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何建行教授团队已探索出全程无管化单孔微创胸腔镜术式,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为陈姨采取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术中不需要气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手术医生只在她的胸腔开了一个2厘米的小孔,不到20分钟便将病灶“一举拿下”。
术后,陈姨醒过来感觉良好,4小时后开始进食,6小时后下床活动,24小时后便办理了出院手续。
“类似的手术我们已经开展了多例,患者都实现了术后的快速康复,有效地预防了原本会扩大、迁延、转移的肺癌。”李树本说,医生在为陈姨做手术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国内领先的技术,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
因其他病查出早期肺癌 根治术后1天便能出院
这个月初,陈姨因子宫肌瘤需手术治疗住进了医院。没想到,在做术前检查时,医生发现她左肺上叶有一个不到7毫米的小结节。虽然很小,但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确实说不准。
为了明确诊断,陈姨带着CT片子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助。该院胸外科、影像科、呼吸内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高度怀疑是早期肺癌,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想到要在胸部动刀子、从肺里挖出那么小的结节,陈姨忧心忡忡。到时身上切开多大的伤口、插多少管子?术后要受什么样的疼痛煎熬?要躺在床上多久才能出院……
广医一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团队的医生看出她的顾虑,决定用无管自主呼吸麻醉方式,加上3D打印、荧光标识、电磁导航等领先技术来帮她寻找并根除病灶、减少创伤。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多学科专家讨论的结果一致,确诊陈姨是早期肺癌,所幸及时接受了有效的根治,只需定期复查即可,无需放化疗。令陈姨开心的是,术后4小时,医生便告诉她可以进食。6小时后她就可以下床活动了,24小时便办理了出院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