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结直肠癌患病人数增长了700%,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的登记资料)显示,结直肠癌发病人数达到40.8万人,死亡人数达19.6万人,2000—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及死亡趋势均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
“息肉会癌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陈科全副主任医师介绍,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而其他病理类型的结肠息肉癌变率较低。
“好的内镜医生一定是一名技能工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学清认为,消化内科医生一定要学会做内镜,通过反复练习,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疾病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谈起科室的发展,陈学清滔滔不绝,他不想打造一个“巨无霸”的科室,而是主动“减脂瘦身”,通过合理设置床位数,提升病床周转率,在节省病人费用的同时,打造了一个“小而精”的团队,让病人得到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超四成腺瘤性息肉会成癌
在全球范围内,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社会经济负担。
大肠癌早期发病隐蔽,大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的社会成本高但效果差。因此,早期结肠镜筛查,发现结肠息肉进行切除是遏制结直肠癌高发的有效措施。
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一种主要手段。陈科全说,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罹患结直肠癌概率会逐年上涨,建议尽早做结肠镜检查体检,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龄没有超过45岁,但存在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酗酒喜欢吃腌制烧烤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发生便秘的人群,建议到医院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做一次结肠镜,有效期多久?
陈科全表示,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一步“进化”过来,需要5—15年不等,但有些人也可能会进展得很快。“患者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病变情况,未来5年内一般不会出现恶性肿瘤。”
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陈科全说,有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有40%—60%的机会变成癌症,“一般文献报道是5—8年,但我在临床上看到的最快一年就发生改变。”
陈科全建议,如果在第一次肠镜检测后,发现有腺瘤性息肉且得到切除后,可在第二年进行复查,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伴有早期癌特征时,则建议患者在切除息肉的半年时间内进行复查,若没有发生异样,则两年复查一次即可。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陈科全给出了防癌小妙招,他认为,结直肠癌发生与基因有一定关系,但平时只要改善生活方式,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坚持体育锻炼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粪便毒素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就能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内镜医生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许多早期癌症都是没有症状,但在接触了许多早期癌图像后,“看得多,脑子里就有这根弦,懂得分析其中的规律,认识早期癌的模样”。高水平的消化内镜医生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消化内镜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想要技术炉火纯青,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反复操作,直到形成手部肌肉记忆为止。陈科全回忆,刚工作时,自己很羡慕老师的高超技术,即使是照着模样画葫芦,也没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后来做的次数多了,才能感悟到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旋转一个旋钮,力度和幅度都有讲究,一毫一厘的差别,都会影响图像的稳定度和清晰度。”
这几年,大家有一种体会,医院消化内科正在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科室的硬件得到了改善。陈学清刚加入医院时,消化内科仅有10余张床位,规模不大,仅有3间内镜室,病人做胃肠镜等待时间很长;如今在大坦沙院区,消化内科总共有48张床位,有1500平方米的消化内镜中心,可以同时开展12台胃肠镜检查术,大大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就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科室开展技术越来越多。早期结直肠癌、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的筛查与内镜下切除是发展重点之一,应用染色放大结肠镜和胃镜,可以观察到早期癌的不规则肿瘤微血管和肿瘤微结构,进而判断早期癌的性质范围和浸润深度,确定是否直接可以通过胃肠镜应用专用的切开刀进行切除,胃肠镜下切除早期癌是超级微创的方法,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是手术创伤及费用相对较低。
日前,陈科全就为一名早期直肠癌患者开展了结肠镜下的剥离手术,将肿物顺利切除。“这位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直肠有一处扁平隆起,通过染色放大肠镜观察考虑为早期直肠癌,需要住院进一步诊治。”
陈科全说,经过评估检查后建议在结肠镜下进行病灶的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在结肠镜下完整将病灶切除之后,通过病灶病理确诊为根治性切除,可以不需要追加手术和化疗等治疗,是超级微创的一种技术。”陈科全为她顺利完成了这台肠镜下的早期直肠癌根治术,第二天患者便康复出院了。
陈科全还介绍了科室的两大特色,分别是与国家呼吸中心合作开展的食管气管瘘治疗,以及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结石清除术。
作为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学清对科室医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要做好一位临床医生,而且要发明东西和专利,改善技术,“代表你对该领域有贡献,努力成为了领跑者,不要只是跟跑者。”
作为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学清对科室医生有更高的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两年来,科室通过引育结合的方式,引进了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了一支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陈学清看来,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增强团队的活力。
展望未来,陈学清还希望构建一个研究型的团队,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开展免疫性肠道疾病的机制研究等,关注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等,“如果没有好的研究团队,就像是缺了一条腿,将来竞争就会处于弱势。”
【撰文】南方日报黄锦辉